预约演示

为什么绩效改进总失败?避开这4个坑就够了

2025-04-22

红海云

绩效改进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但很多HR和管理者在实施绩效改进项目时常常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明明花了不少资源和时间,却发现改进的效果差强人意,甚至让员工陷入更大的压力。绩效改进为什么总失败?问题出在哪?

坑一:把绩效问题当成员工问题

很多组织在看到绩效低下时,第一反应就是员工能力不行,想要通过培训或淘汰来解决问题。然而,绩效问题真的都是员工个人造成的吗?

一次绩效改进项目失败的根源,往往不仅仅在于个体。绩效是组织系统中的结果,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岗位职责是否清晰?目标设定是否合理?上下级沟通是否顺畅?甚至公司的系统流程和资源支持是否到位。

解决之道:
在启动绩效改进项目时,先“诊断”问题,而不是盲目“治疗”。使用数据分析工具、访谈员工和观察工作场景,找到影响绩效的根本原因。如果是流程问题,就优化流程;如果是资源缺乏,就提供支持;如果是目标设置不合理,就修订目标。绩效改进应该关注系统问题,而不是单纯“怪罪”员工。

坑二:绩效目标定得太高或太模糊

目标是绩效改进的核心,但很多企业在设定目标时,要么追求“天花板目标”,把目标设得高不可攀,要么目标描述不清,让员工无从下手。这两种极端都可能让绩效改进计划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目标太高,会让员工产生抵触心理,只觉得是“领导的一厢情愿”,没有真实的可行性。而目标不明确,则让执行人员难以精准定位改进的方向,导致行动无效。

解决之道:
使用SMART原则设定绩效目标:目标应该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chievable)、相关性的(Relevant)和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例如,不要说“提高销售额”,而是说“在今年Q4新增20%的销售额,重点开拓新市场客户。”清晰可行的目标是绩效改进的基础。

坑三:忽视员工的参与感和内驱力

绩效改进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员工的“被动感”。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制定了计划,员工自然会执行,但事实是,绩效的提升离不开员工的主动参与和主人翁意识。一旦员工觉得改进计划是“强加任务”,而非与自己利益相关,他们的执行意愿会大打折扣。

解决之道:
让员工参与绩效改进计划的制定过程,听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同样重要的,是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物质奖励、晋升机会或者认可表扬都能提升他们的内驱力。记住,绩效改进不是单纯要求员工“做更多”,而是帮助员工找到提升价值和效率的路径。

坑四:改进过程中缺乏实时反馈和调整

很多企业启动绩效改进时只关注“结果”,忽略了过程中的“反馈”。设定目标后就“一次性丢给员工完成”,忽略了员工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反馈,也就没有微调和支持,最终导致长期的改进努力付诸流水。

解决之道:
绩效改进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追踪和反馈。将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小任务,并定期检查完成情况。通过定期沟通会议、绩效评估工具或信息系统,了解员工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目标或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学习者”,一起寻找更优化的行动路径。

绩效改进失败的背后,往往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绩效差是员工不行”,“目标定下来就万事大吉”,“计划再复杂也能完美执行”……那么绩效改进的失败就会成为一种避开这些错误,尝试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绩效问题,关注流程、目标、员工经验和反馈机制,才能让绩效改进真正发挥作用。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还能改善员工体验,实现双赢。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