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集团近期完成对两氢一氧公司投资人股份的收购,标志着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正式回归并接任CEO职务。原CEO叶军则调任集团其他岗位,阿里方面称此举为"正常人事轮岗"。
据多方消息证实,无招上任后立即推行严格管理制度:工作日早晨9点准时打卡,午休时间压缩至12:00-13:30,并要求员工在13:15前进入工作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网传"晚9点下班"规定经核实为不实信息,但工作期间禁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的要求确已生效。另有内部文件显示,技术人员需掌握Python基础能力,全员被要求优先使用钉钉进行商务社交。
这场改革不仅体现在考勤层面。钉钉内部正推行"产品文化重塑计划":管理层级大幅精简,员工需深度体验自家产品并主动推广。据透露,公司鼓励员工在社交场景中优先使用钉钉,例如在交换联系方式时可表示"建议加钉钉好友"。此外,全员需研习"共创三部曲"方法论,强化产品思维与执行力。
接近管理层的知情人士表示,此次变革旨在重塑创业文化,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在AI技术爆发背景下,无招认为唯有保持创业团队的敏捷性,方能在与飞书、企业微信等产品的对抗中占据优势。目前,钉钉已成立专项小组推进AI功能研发,具体战略规划预计将在三季度披露。
钉钉为何要回归创业模式?
钉钉此次回归"创业模式"的核心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解析:
1.应对AI时代的竞争危机感
当前企业办公赛道已进入AI深度改造期(飞书智能助手、企业微信AI工具接连落地),而钉钉在2022年战略摇摆期错失先机。无招回归后迅速收紧管理,实则为重构技术攻坚节奏——财报显示钉钉MAU虽达2.5亿,但付费转化率落后飞书12个百分点。通过复刻创业期的"996+强执行"文化,试图快速补足AI能力短板。
2.组织臃肿倒逼改革
阿里财报披露,钉钉团队规模三年膨胀至5000人,但人效比下降40%。典型例证是2023年钉钉7.0版本迭代周期长达半年,而创业期同等量级更新仅需6周。此次强制禁用社交软件、压缩午休等"反大厂福利"举措,本质是剔除大企业病,重现早期"50人团队单月迭代3次"的敏捷开发能力。
3.创始人文化基因的强势注入
无招作为钉钉初代产品经理,其"狼性管理"风格曾创造日活用户年增400%的纪录。对比叶军时代更侧重商业化(如强推付费版),此次回归直接要求"程序员必须学Python""禁用竞品",实则是重建"用钉钉、信钉钉、推钉钉"的信仰体系。内部流出的《共创三部曲》手册中,前三条均为2015年创业期的原始管理条款。
4.资本市场的估值压力
阿里最新季报显示,钉钉所在"创新业务"板块亏损同比扩大17%。投资机构Morningstar指出,若钉钉不能在2024年展现明确的AI货币化路径,其估值可能从70亿美元腰斩。这种背景下,通过考勤纪律等表象手段向资本市场传递"二次创业"信号,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价值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