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员工撕毁辞职书,仲裁委:视为撤回!中院:错,撤销裁决

2025-01-08

红海云

  在现代职场中,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对于双方权益保护至关重要。然而,离职这一常见行为常常引发法律争议,尤其是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如何界定合法合规的劳动关系解除成为了热门话题。

  案情回顾:撕毁辞职信是否有效?

  王小美于2018年9月1日入职天津某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然而,在2019年8月23日,王小美向公司递交了一份辞职信,理由是“因个人原因辞职”,并完成了离职交接手续。然而,她随后撕毁了辞职信,试图撤回辞职。但公司在9月办理了相关退工手续,这让王小美感到不满,于是她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此后,公司和王小美对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各执一词,辗转劳动仲裁、法院判决。最终,法院以“辞职信是劳动者的单方意思表示,送达公司后即生效”为原则,否定了王小美的主张,认定其属于合法辞职,公司不存在违法解除的行为。

  核心法律问题:辞职信送达后是否还能撤销?

  该案的焦点在于:王小美递交辞职信后,是否有权撕毁并撤销,进而要求公司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这里涉及劳动合同法中辞职联动的三大核心法律点。
  1.辞职权的法律属性:形成权
  《劳动合同法》第37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具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只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辞职是一种“形成权”,即劳动者单方面表达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愿即可生效,无需用人单位同意。这也意味着,一旦辞职信送达公司,双方劳动关系解除的法律效力就已成立。
  在王小美案中,2023年法院的判决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原则:辞职信的送达是劳动者意思表示的最终落地。因此,辞职的法律效力自送达公司起即生效,事后撕毁辞职信的行为并不能撤销或改变已经成立的法律事实。
  2.辞职信撕毁是否等同于“撤销”辞职?
  王小美主张撕毁辞职信系撤销辞职,但问题在于法律并不支持辞职申请自动撤销。一旦劳动者辞职意愿明确并完成表达(送达公司),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即告结束。除非用人单位愿意重新接收员工,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重新建立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否则辞职结果不能被单方面撤销。
  案中,王小美撕毁辞职信的行为,被法院认定为“单方无效行为”。其辞职的法律效力已成立,相关交接和退工手续都已完成,撤回辞职的行为未获公司认可,也不具法律效力。
  3.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与自动辞职的界限
  一些劳动者在辞职后,出于对劳动合同法律条款的误解,认为公司办理离职手续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47条,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条件非常严格,多以用人单位恶意违约、克扣薪酬或非法解雇为前提。
  王小美提出的“公司强迫辞职”主张,在庭审中因证据不足未被法院采信。此外,她主动递交的辞职信和配套的交接表,更成为法院认定其“自动辞职”而非“被违法辞退”的关键证据。

  劳动者与HR需要注意的三大关键点

  通过王小美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对劳动者:
  慎重行使辞职权
  辞职是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权利,但行使该权利时必须深思熟虑。一旦递交辞职信后,法律效力即刻生效,撕毁、撤销或二次反悔均无法推翻劳动关系已解除的事实。
  注意证据管理
  如果辞职是迫于公司压力,劳动者需尽可能保存相关证据,例如录音、书面记录、聊天记录等,用以还原事实。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法律难以支持劳动者强迫辞职的主张。
  对用人单位(HR与企业):
  规范辞职流程
  收到劳动者辞职信后,应及时做好双方的离职交接、手续办理。对于劳动者事后反悔的行为,应保持公正,并确保所有操作流程留有记录。
  关注劳动者心理与权益保护
  企业不应通过隐性手段迫使劳动者辞职,否则可能面临更复杂的法律纠纷。保持开放沟通,尽量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核心宗旨在于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提供一份法律框架的稳定保障。对劳动者而言,合理行使辞职权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对用人单位而言,依法处理劳动关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王小美案虽已尘埃落定,但它深刻警示我们:劳动关系的处理并非儿戏,必须建立在法律与事实之上,而非个人情绪与冲动之举。双方唯有明确权责,依法办事,才能共建和谐稳定的职场环境。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