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有哪些?

2022-08-02

红海云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沿用的都是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但随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在规模与内涵上迅猛发展后,原有职称评审模式已很难适应其新的发展,所以,审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成为改革的重要基础。那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究竟有哪些呢?

职称评审有哪些.png

1.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有哪些?历史继承与现实需求的偏差

我国高职院校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大规模出现的,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规模体系上成型较晚。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大都“套用”普通本科高校的评审标准,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师将不加区别地按照相同的评审标准、相同的评审流程经历同样的职称评审。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转向内涵发展阶段之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愈发明显,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性要求日益突显,“双师型”成为最为关键特征。而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偏向于学术性、理论性,这种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则趋向于重科研、轻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显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内涵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套用不同教育类型的评审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职称评审的科学性,难以支撑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功能定位,进而成为抑制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羁绊。

2.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有哪些?标准统一与多元发展的偏差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被视为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教师做出评价的方式,它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按照教师能力来合理调整分配薪资待遇的重要依据,是激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职称评审作为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管理手段,也可以被视为一项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制度安排。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功能特征决定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教教师也应具有相应的“职业性”。从培养机构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来进行,但是由于该类型培养机构数量的限制,普通本科大学的二级学院也成为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培养机构。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明确的实践属性,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成为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一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来源与构成明显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在职业院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所持有的特长自然不同,体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在职称评审标准上,目前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职业角色”,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为达到“统一性”的标准,会导致教师要多花精力去做不擅长领域的事情,甚至有功利主义倾向。这显然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有哪些?评审导向与持续发展的偏差

对于教师而言,职称评审既是对个体能力水平的评价,也是人事安排、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职称评审的标准和内容就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挥棒”,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规定性、过程激励性等管理效果。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构建“工作过程知识”,为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引导师资队伍遵循“双师型”专业发展路径,呈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维”协同发展态势。

但是,目前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内容源于普通本科高校,在课题、论文、成果、获奖等方面做了高标准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师为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被迫按照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的发展方向而努力,容易造成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和内容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要求产生导向性错位,并使职称评审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高职院校教师为了达到评审条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磨灭了教师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以上就是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现实困境,那目前想要完全摆脱这些困境仍然需要制度的改革和时间的沉淀。

小图标.jpg

关于红海云

红海云是中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产品红海HCM系统,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割裂的局限,从核心人力管理、劳动力管理到战略人才管理,涵盖人力资源业务12大模块,百余项功能一体化布局。并通过红海云PaaS平台、Open API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等底层数字化配套体系的赋能,让红海HCM系统拥有了业内领先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迄今为止,红海云服务的客户已成功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市场,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业借助红海产品获得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能力,广泛分布于互联网、地产、金融、医药、教育,汽车、物流、新零售等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保利物业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科兴生物、中金珠宝、华宇集团、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邮金融、影儿集团、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众多头部企业。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