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超市老板疑员工“偷吃”水果直接开除,法院这样判!

2025-03-21

红海云

近日,一起因超市老板怀疑员工“偷吃”水果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引发关注。案件的主要争议就在于超市老板在未经核实的情况就将员工开除,这样的做法合法吗?

【案情详情】

2024年11月,某超市老板在工作群中发布一则开除通知,称员工王某在上班期间“偷吃”超市水果,行为恶劣,违反公司制度,决定立即解除其劳动合同。该通知在员工群中引发热议,王某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老板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公开指控,严重损害了其名誉。

王某表示,超市老板仅凭怀疑就作出开除决定,既未调取监控录像,也未进行充分调查。这种草率的处理方式不仅导致其失去工作,更使其在同事中遭受非议,精神压力巨大。为维护自身权益,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超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查明,超市虽主张王某存在违规行为,但未能提供任何有效证据。法官指出,工作群作为内部公开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超市的行为已构成对王某名誉权的侵害。在法官的调解下,超市认识到自身管理行为存在瑕疵,主动提出和解方案,支付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王某接受调解后,双方签署调解协议,超市立即履行完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用人单位在处理员工问题时,必须确保有充分证据支持其决定,劳动者也应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超市负责人在案件调解后表示,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今后处理员工问题时严格遵循法律程序,避免类似纠纷再次发生。此案也提醒广大用人单位,在行使管理权时应当注重程序正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的正确做法建议】

1. 保持冷静,避免主观臆断

怀疑员工偷窃时,企业管理者应保持冷静,避免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直接下定论或公开指责。主观臆断不仅可能冤枉员工,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2. 收集证据,确保事实清楚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企业应全面收集相关证据,例如:

  • 调取监控录像:查看是否有员工偷窃的直接证据。

  • 核对库存记录:确认是否存在物品丢失的情况。

  • 询问相关人员:了解是否有目击者或其他线索。
    证据的收集应客观、全面,避免断章取义。

3. 与员工进行私下沟通

如果怀疑有明确指向,企业应选择私下与员工沟通,而非公开指责。沟通时应注意:

  • 保持尊重:避免使用侮辱性或攻击性语言。

  • 了解情况:给员工解释的机会,听取其说法。

  • 记录过程:将沟通内容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后续处理的依据。

4. 依法依规处理

如果证据确凿,企业应根据内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 依据公司制度:按照员工手册或相关制度规定,采取警告、罚款、停职或解雇等措施。

  • 遵循法律程序:确保处理过程符合《劳动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避免侵犯员工合法权益。

5. 避免公开传播,保护员工名誉

即使员工确实存在违规行为,企业也应避免在公开场合(如工作群、公告栏等)传播相关信息,以免构成对员工名誉权的侵害。处理结果应仅限于必要知情人范围内。

6. 加强内部管理,预防类似事件

在事件处理后,企业应反思管理漏洞,采取以下措施:

  • 完善监控系统:确保关键区域有监控覆盖。

  • 加强制度宣导:明确告知员工偷窃行为的后果。

  • 优化管理流程:建立更严格的库存管理和监督机制。

7. 寻求法律咨询

如果事件复杂或涉及金额较大,企业应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确保处理方式合法合规,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法律风险。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