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性格测试成就业歧视“新马甲”?企业如此招聘真的靠谱吗?

2024-06-17

红海云

  “笔试、面试都通过了,招聘流程终止在性格测试”
  不久前,小钟已经通过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笔试和面试,但是在完成性格测试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该企业的消息。“人力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明确解释,但是我的招聘流程显示终止在了性格测试。”
  另外一家企业的HR明确向小钟表示,性格测试的结果是一票否决的原因,不再考虑小钟作为该岗位的候选人。“HR还说,性格测试的维度比较丰富,我的个人性格和当下他们需要的人才模型有一定出入,让我不要有负担。”只有企业掌握求职者性格测试的结果,而求职者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周雨晴即将本科毕业,投递了某公司运营助理的岗位,面试通过后被要求扫二维码做性格测试。几天后HR发来了周雨晴的性格测试截图,告知其性格测试结果显示偏内向,未能通过,并强调测评结果只针对岗位,不针对个人。
  “性格属性不能代表我在工作中的状态”
  部分企业将MBTI测试作为招聘流程中的重要一环,该测试分为四个维度:精力来源(外倾E/内倾I)、认知方式(实感S/直觉N)、判断方式(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方式(判断J/感知P)等。不同组合的排列方式将个体人格分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
  有些企业甚至针对岗位属性提出具体的性格组合需求,比如,“销售岗位只要E(外倾)人”,“金融咨询助理J人优先”。“我觉得MBTI并不能完全体现我在工作中的状态,比如我是I(内倾)人,但其实我的社交能力并不差,我只是倾向于在独处时恢复能量;我生活中可能偏向P(感知),但是在工作中也很有计划性,应该分情况讨论。”小钟说道。
  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些网友吐槽自己因MBTI测试不合格而错失入职机会:“公司都喜欢招外向的E人,I人找工作好难。”“通过了笔试、面试,没想到最后败在了‘性格测试’。”
  MBTI测试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或是以此作为社交中的聊天话题,寻找与他人的共通属性。如果被用人单位作为对求职者的重要考量标准,甚至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员工录用与否,是否有失偏颇?
  千人千面。每个人拥有与他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再正常不过。虽然了解掌握他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相互交流,但企业以性格测试不过关为由拒绝录用求职者,显然有些剑走偏锋。毕竟,性格特点不是选人用人的唯一依据。
  客观而言,员工性格会对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正规专业的性格测试,确实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人才管理。不过,企业仅凭性格测试对求职者是否录用“一锤定音”,不仅有失公平,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涉嫌构成就业歧视。
  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虽然该法条并未直接把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列入禁止范畴,但一个“等”字,已意味着企业在职场招聘中,不得滥用性格测试。尽管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企业在考察劳动者时可以获取其与岗位要求有关的信息,但不少企业在性格测试中,总是要求求职者提供与劳动合同无关的众多个人隐私信息,已经涉嫌违法。显而易见,企业依据性格测试结果将求职者拒之门外,直接有悖平等、公平的就业原则,属于穿上了“新马甲”的就业歧视。
  不少企业在招聘中热衷性格测试,在所谓的专业测试“新马甲”掩盖下变相施行就业歧视,除了其法治意识淡薄外,更重要的在于违法成本低。企业在招聘中单凭性格测试结果对求职者实施“一票否决”,虽然已构成就业歧视,但根据现行相关劳动法律,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仅是给予求职者2000元左右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的威慑力明显不足。同时,求职者在遭遇性格测试“新马甲”掩盖下的就业歧视后,其权利救济的渠道只有仲裁和诉讼两种,不但维权路径较为单一,而且程序比较繁杂,往往需要为此付出“追鸡须杀牛”的高昂维权成本,致使多数求职者不敢轻言依法维权,无形中助长了企业滥用性格测试变相施行就业歧视的任性。
  不可否认,专业性格测试有助于企业进行人才管理参考,但鉴于人类性格的复杂性,此举只能是企业进行人才管理的辅助手段。本末倒置地将其作为人才管理的主要工具,无疑是换上了“新马甲”的就业歧视。对此,相关部门在依法强化监管、丰富劳动者维权救济路径、切实减轻维权成本的基础上,还应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法律,切实加大违法成本,全面给任性滥用性格测试的企业套牢法律责任“紧箍咒”,这才是上策。

分隔图.png

关于红海云

  红海云是中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产品红海eHR系统,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割裂的局限,从核心人力管理、劳动力管理到战略人才管理,涵盖人力资源业务12大模块,百余项功能一体化布局。并通过红海云RedPaaS平台、RedAPI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等底层数字化配套体系的赋能,让红海云eHR系统拥有了业内领先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迄今为止,红海云服务的客户已成功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市场,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业借助红海产品获得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能力,广泛分布于国企事业单位、地产、银行、医药、物业、物流、餐饮、服饰等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保利物业、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科兴生物、中金珠宝、华宇集团、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邮金融、影儿集团、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众多头部企业。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