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企业员工"虚假离职"套取工伤补助被查处 法律后果严重

2025-04-17

红海云

【案件详情】

2023年2月,江苏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工伤职工郑某申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提交的《工伤保险待遇申领表》中,企业标注离职原因为"个人辞职",并同步办理了社保减员手续。当地社保机构审核后,当月向郑某发放了相应补助款项。

然而四个月后,人社部门通过系统数据筛查发现异常:郑某的工伤保险参保状态显示为连续缴费,并未出现中断。这一矛盾情况立即触发预警机制,社保经办部门随即成立专项小组展开调查。

经深入核查,调查人员调取了该企业2023年上半年的工资发放记录、纳税凭证、考勤数据及员工证言等证据材料。最终证实,企业与郑某从未真正解除劳动关系,所谓"辞职"只是为骗取补助金而制造的假象。

根据《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这种欺诈行为将面临严厉惩处。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骗取社保待遇者不仅要全额退还非法所得,还需承担骗取金额2-5倍的罚款。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工伤保险制度本是为保障劳动者因工受伤时的合法权益,但部分企业和职工却将其视为"创收渠道"。在此案中,企业为逃避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法定义务,员工则为获取额外补助,双方合谋虚构劳动关系解除事实。这种骗保手法通常表现为伪造离职协议,待补助金到账后立即恢复参保,形成"骗补-续保-再骗补"的恶性循环。

此类行为危害深远:首先直接侵蚀工伤保险基金,挤占真正需要救助者的资源;其次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助长投机取巧之风;更重要的是损害法律公信力,动摇社会对社保体系的信任基础。社保部门表示将持续强化智能监管,通过大数据交叉比对等手段筑牢基金安全防线。

企业如何避免“虚假离职”骗保风险?

工伤保险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制度,但部分企业为骗取补助金而伪造离职材料,不仅违法,还会面临严厉处罚。那么,企业该如何规范操作,避免类似风险?

1. 严格遵守社保法规,杜绝虚假操作

企业应认真学习《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工伤待遇的申领条件。任何伪造离职证明、虚假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均属骗保,将面临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2. 规范离职流程,确保材料真实

  • 真实记录劳动关系变动:员工离职必须依法办理社保减员手续,并留存真实的离职协议、工资停发证明等材料。

  • 避免“假离职”操作:不得为员工虚构离职事实以骗取工伤补助金,否则一旦被查实,企业和员工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3.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审核机制

  • HR与财务部门协同监管:确保工资发放、社保缴纳、考勤记录等数据一致,避免出现“人已离职但仍在发工资”的矛盾情况。

  • 定期自查社保申报情况:企业可定期比对员工在职状态与社保缴费记录,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 强化法律意识,避免侥幸心理

部分企业认为“偶尔操作一次不会被发现”,但社保部门已建立大数据监管系统,能快速识别异常参保行为。企业应树立合规意识,切勿因小失大。

5. 遇到工伤争议,依法合规处理

若员工确实发生工伤,企业应按照正规流程申报,而非通过“虚假离职”方式骗取补助。如对工伤认定或待遇计算有疑问,可咨询社保部门或法律专业人士,避免误入骗保陷阱。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