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企业在薪酬支付上“出奇制胜”,用消费券、积分等非货币形式代替工资。甚至有公司以企业内部消费券作为工资发放,不仅限制使用场景,还出现“闹就开除”的强制要求。消费券抵工资合法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反映,在领取工资时被企业以消费券、内部积分等形式替代法定货币支付,甚至还附加了诸多限制条件。
除了消费券,一些企业还以“积分”代替工资发放,例如某高科技公司规定,员工需通过每日获得固定积分,待积分累积至一定数量时才能兑换成工资,且兑换条件苛刻:一是公司必须实现盈利,二是公司现金流达到一定标准。这些形式虽看似“创新”,但实质上是对劳动法的严重挑战,极大地损害了员工的合理权益。
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这一条款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形式——法定货币,而非其他形式的替代品。然而,消费券、积分等支付方式显然不符合这一规定。与此同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5条也再次强调,工资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而地方性法规,例如《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6条,更进一步细化了工资支付的合规性要求,明确指出工资支付形式必须为货币。
企业用消费券抵扣工资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劳动法》等相关规定,还可能面临劳动者的法律追责。当企业未按规定支付工资时,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此外,如果企业恶意规避法定货币支付责任,可能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并责令改正。这类行为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导致人才流失和运营风险加剧。
企业应该如何合规化管理薪酬?
企业在发放工资时,既应考虑成本管理,也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底线。根据《劳动法》第50条和相关规定,工资支付应当以货币形式进行,这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任何试图通过消费券、积分等形式替代工资支付的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法律风险,还可能引发员工的不满,损害企业的声誉和雇主品牌。因此,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确保薪酬支付的合规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按时、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工资,避免使用消费券或积分等形式替代。
2.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如果企业确有发放消费券或实物福利的需求,应将其明确划分为附加福利,而非工资的一部分,并告知员工使用范围和规则,确保其知情权。
3.建立透明的薪酬制度:设计一套透明、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明确工资发放形式、发放时间以及福利项目,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劳动争议。
4.借助专业的薪酬管理软件: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薪酬管理系统,比如红海云薪资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薪酬管理流程,提升合规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