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上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引起热议。有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网友发声,京东多条业务线正在裁员,并分享被裁经历。“京东裁员讨论互助”,一时间也上升为该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不少员工都在社交平台反映,这一轮的裁员比例较大,且要求被裁员工最迟本月底离职。而据网传的一份文档显示,此次裁员覆盖业务线较广,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多数在10%~30之间,其中京喜广东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100%。
京东方面相关人士回应称,此轮裁员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京东主体业务依然健康发展。对于网传的文档,该相关人士称,尚未看到,不便回应。
近年来,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痛点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甚至影响其生存保障。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开支,不得不降低员工工资和福利,或者干脆直接裁员造成一人多岗。这种方法看似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压力的缓解,但实际上会造成新人难招、人才难留的局面,从而导致企业人才质量下降,又怎能去创造更大的利润呢?所以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日渐增大,员工数量逐日增多,当企业的利润增长不足以支撑员工的成本的时候,公司如何优化人员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员工大致可分为三类:专业核心员工、外包员工、临时及兼职员工,传统的用工结构是三者6:3:1,但市场嗅觉灵敏的巨头企业们早已开始走向5:3:2的用工结构转化之路,不难看出,专业核心员工的占比减少了,而“灵活用工”的一类员工占比增加了。
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算一笔账,假如某服装企业有200名门店导购,每名导购的固定成本是基本工资3000元/月、社保1000元/月,那么公司要承担这部分员工的成本是(3000+1000)*200=80w/月,且无论春夏秋冬、利润盈亏都要固定支出,更别提像现在这种疫情肆虐企业停工停产的状态下了。
那么这家企业如何做能减少固定成本的同时又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呢?
以门店业绩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过往客流数据等重新定编,降低过多的人员闲置造成的成本浪费;
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得每个人在其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提高人效;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调整人员结构。减少全职员工占比,更多的去适应灵活用工模式,增加临时工和兼职工的数量。因为这部分员工的工资结算灵活,工作时间灵活,不必考虑淡旺季且不必缴纳社保,大大减少了固定开支。
承上例:假设企业进行了门店人员结构优化,使得全职导购数量减少四分之一变为“灵工”,那么一年下来又可以节约多少成本呢?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了。
合理优化企业人员结构再加上其他优化因素,企业就可以被盘活,整个企业的运营会更加灵活通畅,同时大大提高了利润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