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演示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2021-09-06

红海云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谋划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肯定了中国经济稳步复苏、稳步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的现实。高质量发展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要充分认识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充分利用数字相关技术应对相应的机遇和挑战,从更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工业体系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既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高16.7%,表明经济结构已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劳动密集型传统消费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率相对较低,技术密集型制造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和支撑力度仍然不高,制约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煤炭、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困境,其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新兴制造业起步较晚,前期技术基础薄弱,后期研发投入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

  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环境制约。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开启长期低碳转型模式,有助于实现1.5的全球控温目标《巴黎协定》。考虑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迫切需要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模式。供需之间仍然不平衡。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制造业整体生产能力很高,220多种产量在500多种工业产品中居世界第一,消费品生产能力可观;另一方面,供给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商品的偏好不断增强,需求结构正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传统的供给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结构,导致低端供大于求,中高端供给不足。

  新旧动能转换不足。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效果并不理想,产业发展仍以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为主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格局尚未形成。在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融合中,很多行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产业门类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世界主导产业仍然太少,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整体仍处于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数字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是指基于数字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创新和增长的过程。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当前,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数字赋能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1.数字赋能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数字赋能可以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数字化技术通过赋能传统制造业,有助于实现创新设计制造的柔性化、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创造的附加值,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跨越。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可以提升工业设计服务、定制服务、协同共享制造、信息增值或智能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型转型,最终推动制造业在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中转型升级。比如,北京依托自身丰富的创新资源,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构建以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双轮”模式,成为中国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引领者。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总量将超过1.4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赋权有助于可持续经济发展。数字赋能将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形成以高效低碳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新路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运营技术的融合,可以精准监测碳排放路径,实时控制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增效和清洁生产,最终实现从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碳排放路径,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比如在能源行业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充分发掘了能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打造能源系统新发展模式。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评估结果,使用数字技术至少可以减少15%的碳排放。此外,数字化设备或解决方案可以替代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流程,有助于实现智能化生产、远程办公等。对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数字化办公以低碳安全的方式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灵活复工复产,助力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数字赋能”有助于实现要素供需平衡

  数字赋能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和客户的消费模式,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促进要素供需平衡。在政府层面,借助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让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更有效地结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基于大数据共享平台,分区域、分批次发放电子优惠券,刺激了区域消费,促进了供需平衡。在企业层面,数字化赋能有利于企业产品和技术设计方案的创新,有助于实现智能制造、绿色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为需求方提供更高质量、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要素供需平衡。在需求层面,数字化赋能为企业更准确洞察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提供了便利。网购、直播配送等更多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出现,也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了要素的供需平衡。

  3.“数字赋能”有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旧动能主要依靠大量资源和较高的环境成本驱动经济增长,新动能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般来说,实现老动能向新动能的充分转化有两种途径:发展新产业和改造老产业。数字赋能既能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能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造就一批特色独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重构产业价值链和组织竞争模式,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传统产业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模式“数字赋能”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数字赋能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产业价值,使传统产业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技术研发,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最终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新基建”和数字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数字赋能新兴产业,助力打造创新驱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稳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红海云所开发的成熟产品红海eHR能全面满足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场景,并为企业提供覆盖组织人事、考勤、薪资、招聘、绩效等人力资源业务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降本增效。


获取方案 电话咨询